少于 1 分钟阅读

书中自有黄金屋。

去年(2024年)10 月份的时候,中国的股票因为 9·24 金融政策,迎来了暴涨,虽然后面有所回落,但也让我前面买的一些股票,有了不错的收益。与此同时,大家也有了很乐观的情绪,我也把注意力移到了股票上,开始学习一些技术分析的内容。

在此之前,我有看一些投资的书,但大多都是国外的书籍,且是关于理财、价值投资一类的,所以就认为只要买了一只股票,然后好好持有它就行,也或许是运气好,持有的几只股票,由于我长时间没有去碰它们,大部分走的还可以,少数的就真的是很不行,总体的收益没有亏本,但也没好到哪里去。我还一直认为我是对的,不太喜欢去了解那些技术指标。

但十月份的时候,受家人的影响,我开始看一些股票技术分析书籍,了解到了 kdj、macd、移动平均线、boll 等指标。当我开始运用这些指标的时候,才意识到以前自己的行为真的是一厢情愿:不了解公司的基本面、不了解当前股价的情况、不了解波段等等,就是自己在瞎买,存粹靠运气到现在。

但我还是太急了,学了个大概后就认为可以边学边实践了,于是我就靠着粗浅的认知,开始买了更多的股票,然后也增加了操作。结果可想而知,除了少数几只我没有亏本,其它的股票由于我对指标的理解和运用不熟,都出现了小幅亏本。而偏偏在24年底和25年新年那几天,股市出现了几天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的骤跌,扩大了我的损失,由于看上去趋势还会继续下降,有一些我就不得不清仓了,不做留恋。这给还处于一种盲目乐观的我,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
在这几个月里,随着我相关阅读量的增加,还有实战里遇到的各种情况,再加上不时地回顾自己的操作和心理活动,我确实感觉到自己是有所进步,虽然这个过程是曲折,但自己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。尤其是在最近的一个周末,我整天都在复盘,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多次愚蠢的行为,其中就有我持股太多、操作频繁、急于求成等问题。

还是感谢看的那些书里,每个作者都是很有心,一直在强调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统、要遵守纪律,现在我才明白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了。


我自己的一个简单的交易系统

看到了前面自己的一些问题,也理解了一些东西,我也开始自己尝试建立一套自己的交易系统。

首先我用到的指标有四个:ema、boll、kdj、dmi(和macd)。其中 dmi 和 macd 是可以替换的,一般我会使用 dmi 大概确认多空的趋势,需要的话,再用 macd 加以确认。

然后这四个指标里,是两两一组,即 ema 和 boll 是一组,kdj 和 dmi 是一组。有种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的意思。

如果我想要购买一只股票并获得不错的收益,那么就取决于我交易的时机和成本。

首先我会从周线开始,通过 dmi 看下此时是否空头主导,然后再看是否此时 kdj 是在超卖的阶段。如果这只股票此时是在空头主导且超卖的时候,我就可以准备建仓。

但我需要确定此时是否是在一个相对的底,我就需要通过 ema 和 boll 来帮我,如果 k 线此时还是在下降趋势,那就再等等,因为可能在下跌趋势中,虽然有多空转换,但转换后还是在继续下跌,这种状况就不适合拥有头寸,尤其是那些刚经历过大涨的,意味着此时还过早。

所以当股票沿着下跌趋势走,到了某个阶段,开始穿越boll的中轨,或是10日均线开始上穿20日均线,那么此时我就大概率是可以拥有头寸了。

按照我现在的理解,当我建立头寸后,如果想要控制操作的次数,我其实主要继续在周线里观察操作就行,这样我一只股票,如果它在这一年里有行情,我可能操作个三四次即可,但这样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的股市。

中国的股市,一般是上涨的时长很短,下跌或是震荡的周期很长,尤其是下跌,速度是很快的。如果我只按照周线来操作,那么收益是不多的。所以当我建立头寸后,我就要开始切换到日线,同样运用那四个指标来操作。

如果 dmi 是空头主导,那么当 kdj 在超卖的时候,我可以补仓多些(尤其是 kdj 出现了 w 底,那么上涨的力量会更强);如果多头开始上穿空头,又刚好 kdj 也是上行,那么此时也可以再补仓,说明多头的力量蛮强的。

如果dmi此时是多头为主,那么kdj进入超买,就需要减仓,等到kdj下跌进入超卖,就可以补仓。但由于是多头为主,所以kdj超买后的下跌,有时也不会太多,也可能会跌一点,然后就反弹。但无论怎样,在超买阶段,适当减仓是对的,这样才能降低自己的持有成本。

如果在上涨趋势里,k 线经历了三次波浪,那么在第三次的超买后,往往就是要离场了,说明行情结束了,至于怎么分辨这三波,还是要看具体情况。

这是我这一周建立的自己的第一个交易系统。我需要开始尝试按照这些,重新开始调整操作。但我现在对哪只股票值得购买,还没有一些比较系统的概念,所以我需要再继续多学习相关的内容。现在要做的,是管好眼前已有的这些股票。

更新时间: